
攸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青 裴俊 刘艳春】在攸县酒埠江镇和宁家坪镇的一片区域,茂密的植被覆盖着坚硬的红泥石,近段时间攸县的很多驴友走进这片区域,不仅是为了它美丽的喀斯特地貌,还更因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名称“975”。一块地理区域怎么会有一个数字代号呢,今天的节目就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去一探究竟。
在酒埠江镇普安桥村,有一段被称为“十里长岭”的水泥路,与106国道相连直通山林腹地。
酒埠江镇普安桥村村民杨再新:“桥跟路是975工程队修进去的,说是弄枪炮厂,储藏仓库,那时我人还小,在我老家前还打了许多桩墩,划出界线,准备是地下打洞。”
“975”工程,这个名词对于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村民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块区域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也正是这条路和横跨北干渠石桥的修建,改变这里的面貌。然而,突然降临的“975”工程,却是一个在当时讳及莫深的事。
酒埠江镇联塘村村民王乐茂:“当时975在架桥时,我帮着拖点货,975工程队有个李工程师住我家,所以我还是比较清楚。”
石桥桥头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桥的竣工年份为1979年,今年62岁的王乐茂,家就在石桥的附近,回忆起当时的架桥场景时,仍旧历历在目。
酒埠江镇联塘村村民王乐茂:“架桥是因为他们准备建个厂,具体办什么(厂)不能告诉我们,资料都是不准我们看的。原先桥不宽,只有1米8宽,只能过手扶拖拉机,当时听他们说桥一定要架起,不架起,大型车子通不过。”
记者裴俊:“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攸县酒埠江镇普家桥村,在我身后的就是北干渠,飞架于北干渠之上的就是1979年所建的一座麻石桥,刚才从老乡口中得知,从外面进来的路,包括这个桥都是当时975工程筹备处所建,用料是麻石,不是攸县本地所产的红岩石,由此可见当时它的要求很高,我刚才用手机软件测量得出,这座桥面宽是8米,可以通行大型的运输车辆,保证工程建设需要。”
代号为975的工程,具体用来做什么当地村民没有一个人确切的知道。只知道工程修建的范围当时的范围为酒埠江、湖南坳两乡镇边界的雄心、大兴、半山三村间的丹霞丘陵地带。
离开北干渠上的石桥,沿着当年975工程处所修的大路一直往里走,便到了宁家坪镇境内,也是原来的湖南坳乡。十几分钟的路程尽是依山脊而行的山路,随处可见裸露着红泥石的山丘。
记者裴俊:“我们离开了北干渠上的那座麻石桥,驱车十几分钟,来到了宁家坪镇大兴村,它也是当年975工程所要建设的核心区域,我们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这个山体都是由红岩石所组成的,非常坚固。”
大兴村四面环山,一直生活在村里的贺迈生,依稀的记得40多年前,村里来了一百多人不断的围着这些山做测量,前前后后有将近四五年的时间。
宁家坪镇大兴村村民贺迈生:“那时候,我还小,八、九、十岁的样子,76年样子在这里搞测量,一日来一两百人,房子也量了,树木也点了,周围的树木都点了数,要算钱,要征收,迁移,搞了四五年,听说是建军火仓库,每个山坳上都打了洞,我们这块要跟酒埠江那边一块连通起来。”
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975”工程却戛然而止,原本准备搬迁出去的村民,依旧生活在这里。贺迈生房子后面原本要作为一个工程洞口的石洞也依旧是原来的模样。
宁家坪镇大兴村村民贺迈生:“这个石头,不潮湿,比较硬,(当时)洞口写着洞口,编了号的。”
像这样洞内宽敞又不潮湿的石洞,仅贺迈生知道的就有八九处之多。而这块广袤的喀斯特地貌中,纵横交错的石崖石洞又有多少呢,如果是建立一个军事禁区,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是曾经在这块区域掀起的建设浪潮,如今已被岁月的风雨剥蚀的无影无踪。而与“975”工程有关的建筑,却在酒埠江镇区的一座小山上依旧伫立。
记者裴俊:我现在所在位置是酒埠江的镇区,当年975工程的办公、生活场所。我们可以看到我身后就是当年的宿舍,这边是办公楼,远处还有伙房以及卫生间,洗浴室,礼堂等场所。足以见得,当时是想在这扎根,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据传,“975”工程处撤离之后,这个办公区域被移交给了株洲湘运公司,如今栋栋楼房已被废弃,唯有一个大礼堂现已被改装成了一个加工厂。唯有办公区内一棵棵茂盛的参天大树留存着当年的盛况。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环境,一边与苏联关系破裂,一边是美国的虎视眈眈,另一边是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不甘失败。
攸县史志档案局原局长罗平 :“当时背景情况是国家最高层根据国际形势的判断,周边形势很不安全,有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所以对工业布局进行重新调整,把一些重要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重要的军工项目从沿海地区转到三线地区。”
一个伟大的搬迁计划“三线建设”在1964年至1980年间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挑人抗,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攸县史志档案局原局长罗平 :“攸县据我所知,三线建设(项目)有三个,最早、最成功的是湘东化工机械厂,从南京分出一部分力量迁到攸县,另两个项目是发生在七十年代中期,一个是在酒埠江的雄心,叫975工程。”
“975”工程便这样是在“三线建设”的潮涌中悄然兴起又悄然落幕。
攸县史志档案局原局长罗平:“这些项目的最终停止,主要是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一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建交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的战略环境,相对来说就苏联的威胁压力就减少了很多。”
由于三线建设主要是国防工业,处于深山僻野的保密状态,不为大多数人知晓。40多年过去了,尘封的历史也渐渐显露,拨开迷雾,也让人看见当初决策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建设者们的伟大牺牲。
责编:周玲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2022-3-26成长ABC】高楼小学: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
【2022-2-26成长ABC】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
【2022-01-08成长ABC】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
【2021-12-11成长ABC】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
【2021-11-13成长ABC】攸县话,你会说吗?
【2021-10-30成长ABC】“芙蓉学校”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
【2021-10-16成长ABC】风雨中的向阳花
【2021-10-02成长ABC】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
下载APP
分享到